第(1/3)页
一位从事航空电子设备研究的专家率先提出疑问:“小吴,您刚才提到飞机平台集成智能电子战系统需考虑诸多因素,那在实际适配过程中,如何确保系统的轻量化与高性能兼得呢?
毕竟飞机对载重和空间要求极为严苛,稍有不慎就会影响飞行性能。”
吴浩从容回应道:“这确实是关键问题。我们采用了新型的轻质复合材料来打造系统外壳,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。
同时,对硬件电路进行了高度集成化设计,将多个功能模块整合在一块极小的芯片上,减少了线路连接带来的体积和重量增加。
此外,在软件算法上也进行了优化,采用了高效的数据压缩和处理技术,降低对计算资源的需求,从而可以使用性能更优但功耗更低、体积更小的处理器,以此实现轻量化与高性能的平衡。”
这时,一位专注于陆战装备研发的工程师问道:“吴总,对于车辆平台,您说要根据任务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精简或强化,那具体如何针对不同作战场景,快速调整系统功能呢?”
吴浩目光坚定,条理清晰地解答:“我们为车辆平台设计了一套智能任务适配系统。
在战前,操作人员可根据任务简报,在系统界面上勾选如城市巷战、山地作战、平原突击等不同场景模式。系统会依据预设的场景参数,自动对监测与干扰模块进行调整。
比如在城市巷战中,重点强化对短距离、多频段通信信号的监测,以及对敌方便携式防空武器雷达信号的干扰。
而在平原突击时,增强对远距离雷达信号的探测范围和精度,同时优化对敌方集群通信网络的干扰策略。
并且,在作战过程中,系统还能根据实时感知的电磁环境变化,动态微调功能模块,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。”
一位研究航天电子技术的资深学者也站起身来,表情严肃地问道:“小吴,卫星在太空中面临极端的温度变化、高能粒子辐射等恶劣环境,在进行抗辐射和低功耗优化时,会不会对系统的电磁监测与干扰性能产生影响呢?”
吴浩微微点头,认真解释道:“这确实是卫星应用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第(1/3)页